投稿需知

  • 2008年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邀请函

    2008年04期 No.144 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2008年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征文通知

    2008年04期 No.144 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大尺寸、高质量BaAlBO3F2晶体的生长

    岳银超;王佳诺;胡章贵;

    本文讨论了影响BaAlBO3F2(BABF)晶体生长尺寸和质量的相关因素,诸如助熔剂的选择、生长原料的制备、籽晶的处理、温度梯度、晶体转速、降温速率等。采用新的B2O3-LiF-NaF助熔剂体系,[001]向籽晶,20~40 r/min的转速,1~5℃/d的降温速率,通过中部籽晶法生长出了尺寸为40×30×12 mm3、光学均匀性为△n≈4.048×10-6/cm的BABF晶体。

    2008年04期 No.144 777-780+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银螺旋体构筑的三维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英文)

    柏;李海燕;党东宾;

    合成了螺旋配合物C38H29AgF6N6O0.5P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配合物为单螺旋结构,Ag(I)原子呈现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晶体中螺旋体芳环间存在的π…π和C-H…π作用使其形成具有一维通道的三维网状结构,通道内填充有PF6-离子和结晶水分子。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1.7823(7)nm,b=3.1382(14)nm,c=0.8407(4)nm,β=116.492(9)°,V=4.209(3)nm3,Z=4,Mr=830.51,dc=1.311 g.cm3,T=293(2)K,μ=0.577 mm-1,F(000)=1676,R1=0.0766,wR2=0.1731[I>2σ(I)].

    2008年04期 No.144 78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顶部籽晶法生长大尺寸CsLiB6O10晶体

    余雪松;岳银超;胡章贵;

    以高纯硼酸、碳酸锂和碳酸铯为原料,摩尔比硼酸:碳酸锂:碳酸铯=11∶1∶1,采用顶部籽晶法,生长出尺寸为65 mm×22 mm×12 mm CsLiB6O10(CLBO)单晶,探讨了影响CLBO晶体生长的因素。对生长出的CLBO晶体的相关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CLBO晶体的光学均匀性为3.6×10-5/cm,透过光谱表明该晶体的透光范围为185 nm到2790 nm,其紫外吸收边低于185 nm;用Maker干涉条纹测定了CLBO晶体的非线性光学系数为:d36(CLBO)=1.8d36(KDP)。

    2008年04期 No.144 786-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AgGaGeS4激光实验参数的模拟计算

    倪友保;吴海信;耿磊;王振友;黄飞;毛明生;程干超;

    在小信号近似下,对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AgGaGeS4的非线性性质进行研究。模拟计算了钛宝石0.8μm,Nd:YAG 1.064μm泵浦下,I类AgGaGeS4-OPO在XZ调谐面上的相位匹配情况,晶体波长调谐范围可达0.90~11.4μm,调谐角19.7~59.3°,有效非线性系数随匹配角增大而逐渐降低。另外也计算了晶体激光倍频波波长和相位匹配角的关系,晶体调谐角度范围0~62°,波长1.5~10.6μm,同时对倍频允许角及非临界准相位匹配(NCPM)下的情况也进行了探讨。所得结果可预测其非线性性质,并对探索AgGaGeS4晶体用于特定波长激光器,设计新波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年04期 No.144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碘化汞(α-HgI2)晶体生长及其性能表征

    许岗;介万奇;王领航;

    利用垂直两温区透明油浴炉,采用升华法成功生长了α-HgI2单晶体。通过对比不同生长阶段晶体生长界面,观察到HgI2晶体在气相生长中存在界面形貌转变。晶体生长初期的生长面呈棱面,然后逐渐转变为圆滑界面。利用XRD、透射光谱以及I-V测试对所生长晶体的性能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所生长的晶体为单相的α-HgI2晶体,晶体的生长方向为[001]。紫外-可见-近红外透过光谱分析发现,HgI2晶体的截至波长为580 nm,对应的禁带宽度为2.12 eV,近红外区内透过率约为45%。由于空穴的俘获及陷阱能级作用,在2307.5 nm和1731.4 nm处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吸收峰。所生长的α-HgI2晶体电阻率约为1011Ω.cm,满足制作核辐射探测器的要求。

    2008年04期 No.144 795-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自增韧和增强的镁铝尖晶石透明陶瓷(英文)

    黄存兵;

    用化学配比n为1.0,1.3,1.5和1.8的MgO.nAl2O3粉体分别制备出了镁铝尖晶石透明陶瓷MA1.0,MA1.3,MA1.5和MA1.8。这些陶瓷是通过真空烧结和热等静压两步烧结方法制得的。由于第二相物质氧化铝晶粒的析出,陶瓷相对密度随着化学配比的增高而降低。然而,与化学配比陶瓷相比,这些非化学配比陶瓷表现出了较高的机械性能,陶瓷断面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非化学配比陶瓷多为穿晶断裂模式,这种断裂模式对陶瓷的强韧化作出了主要贡献。

    2008年04期 No.144 800-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 二维声子晶体多点缺陷局域模的分离特性

    赵言诚;姜宇;苑立波;

    以二维铝圆柱/空气正方格子声子晶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平面波展开法结合超原胞的方法研究了点缺陷局域模的分离特性及模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多点缺陷引入将使局域声子因散射波之间的干涉而产生局域模的分离,且分离程度与多点缺陷所形成腔的几何形状、封闭程度以及边缘的构造有关;带隙中局域模的模场分布与它在带隙中的位置有关。点缺陷局域模的分离特性在声方向滤波器、窄带声波导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008年04期 No.144 805-808+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Al2O3/(W,Ti)C纳米复合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

    周咏辉;艾兴;赵军;杨发展;薛强;

    使用纳米、亚微米级的α-Al2O3粉体和微米级的(W,Ti)C粉体为原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2O3/(W,Ti)C纳米复合陶瓷材料。对热压后材料的硬度、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X衍射仪对Al2O3/(W,Ti)C纳米复合陶瓷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强相(W,Ti)C与基体Al2O3互相穿插、包裹,界面结合良好,形成了典型的骨架结构;球磨后的(W,Ti)C颗粒粒度分布广泛,热压烧结后与基体材料形成了内晶/晶间型结构;断裂模式的改变、内部残余应力场、位错机制、裂纹分叉和偏转等促进了材料强度和韧性的提高。

    2008年04期 No.144 809-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WC-ZrO2复合陶瓷显微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杨发展;艾兴;赵军;周建强;

    通过调整烧结温度,采用热压烧结方式制备了复合陶瓷刀具材料WC-ZrO2。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烧结前粉末的分散状态和烧结后试样的显微结构,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材料在晶粒大小分布范围较小、孔隙率较低、晶界连接较为紧密情况下,力学性能较好。XRD研究发现,烧结过程中有大量四方相ZrO2产生,在冷却过程中有部分单斜相ZrO2出现,说明材料内部产生了相变增韧,促使材料断裂方式从初始的沿晶断裂逐渐过渡到同时有沿晶断裂和穿晶断裂的混合断裂模式。研究得出:材料主要的增韧方式为相变增韧,同时伴有裂纹偏转及分叉等辅助增韧。

    2008年04期 No.144 814-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 聚苯硫醚/石墨基双极板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夏丽刚;李爱菊;王威强;阴强;

    以聚苯硫醚树脂和人造石墨为原料一次模压成型制备双极板复合材料。研究了模压成型过程中加压时机、冷却方式及人造石墨原料对复合材料电导率和弯曲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聚苯硫醚/石墨基双极板材料宜选用石墨化程度较高且结构密实的石墨粉料;采用保温后加压及空气中冷却方式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优。

    2008年04期 No.144 819-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化学镀法制备Fe包覆Al复合粉末

    田宝艳;张景德;毕见强;古娜;徐廷鸿;

    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制取了铁包覆铝的复合粉末,研究了络合剂、pH值、镀覆温度和镀覆时间对包覆效果的影响,采用XRD和SEM对复合粒子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粉表面包覆的铁层呈团粒状,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硫酸亚铁初始质量浓度:8 g/L,次亚磷酸钠质量浓度:30~40 g/L,酒石酸钾钠:16 g/L,柠檬酸:6 g/L,pH值:9.5,镀液温度:78℃,镀覆时间:40 min。

    2008年04期 No.144 825-828+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LaPO4/Y-ZrO2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研究

    徐旭东;顾峰;张保卫;

    本文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可切削LaPO4/Y-ZrO2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加工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aPO4含量的增加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逐渐下降,可加工性逐渐增加。当LaPO4含量达到30%时,复合陶瓷维持较高的力学性能,其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337.98 MPa和7.2 MPa.m1/2,且具有一定可加工性,其钻削速率为0.014 mm.s-1。当LaPO4含量为50%时复合陶瓷可加工性明显提高,但力学性能下降幅度较大。LaPO4晶粒所具有的层片状断裂性能,强弱界面处裂纹的不连续扩展性及微裂纹扩展出现连通是LaPO4/Y-ZrO2复合陶瓷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的主要原因。

    2008年04期 No.144 829-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微波水热法制备ZnO纳米晶

    夏昌奎;黄剑锋;曹丽云;吴建鹏;贺海燕;

    采用微波水热(microwave hydrothermal,M-H)法在MDS-6型温压双控微波水热反应仪中成功地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为30 nm且呈现棒状形貌的ZnO纳米晶。并在一定的水热温度和反应时间下系统研究了微波水热反应过程中[Zn2+]离子浓度、反应釜填充比、反应物浓度比[Zn2+]/[OH-]等工艺因素对ZnO纳米晶的晶粒尺寸及形貌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的ZnO纳米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ZnO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30 nm,ZnO纳米晶呈现棒状形貌。随着[Zn2+]离子浓度的增加,ZnO纳米晶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反应釜填充比和反应物浓度比[Zn2+]/[OH-]的增大,ZnO纳米晶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制备ZnO纳米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Zn2+]=1.6 mol.L-1;反应釜填充比=70%;[Zn2+]/[OH-]=1/2。

    2008年04期 No.144 833-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 不同Li/NbZr:Fe:LiNbO3晶体的生长及光折变效应的研究

    于晓艳;荣宪伟;徐超;王旭宏;

    采用Czochralski技术生长不同Li/Nb双掺杂Zr:Fe:LiNbO3晶体,测试了晶体的光学均匀性和抗光折变能力。Zr:Fe:LiNbO3晶体双折射梯度比Fe:LiNbO3晶体降低一个数量级,抗光折变能力比Fe:LiNbO3晶体提高一个数量级,发现Zr4+在LiNbO3中具有抗光折变能力。采用二波耦合光路测试不同Li/Nb的Zr:Fe:LiNbO3晶体的衍射效率、响应时间、擦除时间并计算了动态范围和灵敏度,Zr:Fe:LiNbO3晶体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动态范围都比Fe:LiNbO3晶体高,它的全息存储性能优于Fe:LiNbO3晶体。

    2008年04期 No.144 839-84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锂皂石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孙红娟;刘颖;彭同江;岳美琼;

    采用水热法,以LiOH-MgCl2-SiO2-H2O为反应体系,合成了系列锂皂石(Hectorite)样品。以XRD和FT-IR分析研究了系列锂皂石合成样品的结晶度和谱学特征,探讨了原料配比、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合成产物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设定的反应体系在温度为120℃、时间为12 h水热条件下即可形成锂皂石;在12~72 h和120~200℃合成条件下,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加,样品的结晶度逐渐提高。

    2008年04期 No.144 844-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 MOCVD法在(220)CaF2衬底上生长Zn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王银珍;徐军;初本莉;何琴玉;

    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沉积(MOCVD)法在(220)CaF2衬底上外延生长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谱和光致发光谱(PL)对ZnO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分析。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O薄膜结晶性能良好,具有高度的(002)的择优取向,002衍射峰的半高宽(FMHM)为0.115°。所制备的ZnO薄膜透明,透过率超过85%。在常温的(He-Cd激光器)PL谱中,只有378.5 nm的带边发射。用同步辐射光源测试的真空紫外光谱中,在低温20K时,出现218 nm、368 nm、418 nm、554 nm发光峰,其中368 nm峰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强度逐渐下降,到常温时几乎消失。

    2008年04期 No.144 849-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BaZr0.35Ti0.65O3陶瓷的弛豫特性及可调性

    江向平;江福兰;李月明;李龙珠;郑严艳;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BaZr0.35Ti0.65O3(BZT35)陶瓷。研究了它的弛豫性相变。样品在100 Hz~100 kHz下的介电温谱显示宽化的介电峰值温度,随着频率的增加向高温方向移动,表明了该样品的弛豫特性。弛豫指数(γ)和峰宽化参数(Δ)可以通过对居里-外斯定律的进行线性拟合得到,1 kHz频率下,γ=1.91,Δ=44.9 K,表明样品具有很强的弛豫特性。利用Vogel-Fulcher公式对数据拟合进一步证实了样品的弛豫特性。研究表明,BZT35陶瓷具有巨大的可调性,可应用于可调电容器。

    2008年04期 No.144 853-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直流磁控反应溅射法制备工艺参数对TiO2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英文)

    赵琳;邱家稳;何延春;

    采用直流磁控反应溅射法在未加热衬底上沉积TiO2薄膜,以紫外灯为光源进行了薄膜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实验,研究了沉积工艺参数和后处理退火温度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00℃退火、厚度较大的薄膜样品光催化效率较高;膜厚基本相同的样品,沉积时电源功率较小、Ar/O2流量比例较小的薄膜光催化效率较高。

    2008年04期 No.144 857-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pH值对电沉积法制备ZnS光学薄膜影响的研究

    黄剑锋;朱辉;曹丽云;吴建鹏;贺海燕;

    采用阴极恒电压法在ITO导电玻璃上沉积了ZnS薄膜,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对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H值对薄膜的相组成、显微形貌以及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沉积时间为20 min,沉积电压为2 V,加入柠檬酸钠作络合剂的情况下,得到沿(200)晶面生长的立方相ZnS薄膜,薄膜组成均匀而致密,随pH值增加,禁带宽度降低。

    2008年04期 No.144 862-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

    王艳香;孙健;范学运;余熙;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氧化锌纳米棒,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ZnO纳米晶的影响。采用碱式碳酸锌作为前驱体,水为水热介质,可获得氧化锌纳米棒,水热时间的延长和水热温度的提高都使氧化锌纳米棒的长径比减小,其紫外发射光和近红外发射强度增大。当在体系中加入聚乙二醇时,可获得片状氧化锌结晶。当以0.5 mol/L的碳酸钠水溶液为水热介质,可得到长径比超过20,直径为500 nm左右分散均匀的纳米氧化锌棒。以氢氧化锌为前驱体,也能得到氧化锌纳米棒,其长径比为15左右。

    2008年04期 No.144 86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 NH4HB4O7·3H2O为硼源添加剂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研究

    卢喜瑞;唐敬友;刘党库;姚怀;

    为了研究金刚石中硼元素含量对合成金刚石的颜色与热稳定性的影响。以石墨粉体和Fe70Ni30合金触媒为原料,NH4HB4O7.3H2O为硼源添加剂,采用静态高温高压技术合成出金刚石。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合成金刚石的颜色;AES检测金刚石中B元素的含量;TG-DSC进行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合成金刚石的初始氧化温度均超过837℃,最高达到917.8℃;1200℃时热失重率在59%~96%之间,放热峰值在893~1144℃之间;随着硼元素含量的增加,合成金刚石的颜色由淡黄色逐渐向黑色转变,热稳定性提高。

    2008年04期 No.144 872-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泡生法高质量蓝宝石晶体的研究

    李真;陈振强;陈宝东;

    报道了泡生法生长[0001]方向的高质量蓝宝石晶体技术。经测量晶体位错密度为2×103~1.3×104/cm2之间,并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进行晶体杂质含量准确测量与分析。在600~1200 nm范围内,晶体透过率均在80%以上;在1200~3000 nm范围内,晶体透过率均在85%以上。目前使用泡生法制作的蓝宝石晶体在商业产品使用中表现出良好性能。

    2008年04期 No.144 87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0.94Na1/2Bi1/2TiO3-0.06BaTiO3无铅压电单晶的生长及电学性能研究

    刘洪;葛文伟;江向平;赵祥永;罗豪甦;

    采用坩埚下降法成功生长出尺寸达15 mm×50 mm的0.94Na1/2Bi1/2TiO3-0.06BaTiO3(NBBT94/6)无铅压电单晶。利用X射线荧光沿纵向对晶体棒成分分析表明:Na+、Bi3+、Ti4+离子的含量沿纵向波动较小,而Ba2+离子的含量却波动较大。XRD结构分析表明,晶体棒的中、下部分属于三方相钙钛矿结构,而上部转变为四方相钙钛矿结构。详细研究晶体棒中部0.952Na1/2Bi1/2TiO3-0.048BaTiO3(NBBT95.2/4.8)的介电及压电行为表明:非自发极化方向[001]、[110]样品的退极化温度Td分别为200℃和150℃,具有明显的结晶学方向依赖性,且在Td附近表现出典型的介电弛豫行为;在3~5 kV/mm电压极化下,[001]、[110]方向样品的最大压电系数d33分别为165 pC/N、110 pC/N,机电耦合系数kt分别为49.8%、45.0%。

    2008年04期 No.144 881-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整体利用钛精矿制备多相复合型光催化粉体

    邸云萍;徐利华;王缓;刘明;仉小猛;

    以攀枝花钛精矿为原料,加入一定配比的氧化锌,采用固相反应煅烧法制备具有光催化作用的多相复合粉体。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BET氮气吸附法、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原料及合成粉体进行性能表征。主要研究了煅烧温度对合成粉体的物相组成、比表面积、光吸收性能及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粉体的物相组成发生变化,比表面积减小,光催化活性降低。加入20%ZnO、在600℃热处理1 h制备的粉体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对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达到90%。

    2008年04期 No.144 886-889+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粉体粒度对硅藻土基微孔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高如琴;郑水林;许辉;张娟;

    以硅藻土为主要原料,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硅藻土基微孔陶瓷,探讨了粉体粒度对其比表面积、烧结样品的孔径及其分布、孔隙率等性能的影响。结合SEM、BET、压汞仪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d50=3.57~1.17μm间,随粉体粒度的减小,粉体比表面积上升,烧结样品的平均孔径及孔隙率下降,其后孔径分布变宽并出现团聚;d50=1.17μm时,粉体比表面积48.59 m2/g,烧结样品平均孔径157.8 nm,孔隙率39.3%;对孔雀石绿溶液的脱色研究表明,粉体粒度减小,多孔陶瓷的脱色能力增强,反应420 min,d50=1.17μm粉体烧结样品的脱色率达90.8%。

    2008年04期 No.144 890-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圆柱形和椭球形谐振腔式MPCVD装置中微波等离子体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与比较

    王凤英;郭会斌;唐伟忠;吕反修;

    在使用简化的等离子体放电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圆柱形和椭球形谐振腔式微波等离子体金刚石膜沉积设备中,不同金刚石膜生长条件下微波等离子体的分布状态。对不同的微波输入功率、不同气体压力条件下,两种谐振腔式设备中形成的等离子体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椭球形谐振腔的质量因子要高于圆柱形谐振腔;并且,椭球形谐振腔更适合用于高功率、高压力的金刚石膜沉积环境。这意味着,使用椭球形谐振腔,可获得更高的金刚石膜生长速率。

    2008年04期 No.144 895-900+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硅纳米线的发光性能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李甲林;唐元洪;李小祥;李晓川;

    硅纳米线是一种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其独特的光致发光性能使硅纳米线有望在低维纳米材料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硅基纳米结构的光集成电路。文中重点介绍了硅纳米线光致发光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光机制的理论研究,最后对硅纳米线的应用前景加以展望。

    2008年04期 No.144 90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 水热法合成Zn1-xMnxO:Sn和Zn1-x-yMnxCoyO:Cu晶体的磁性

    董国义;胡志鹏;李哲;罗小平;高平;田帅;姚金宝;韦志仁;

    本文采用水热法,以ZnO为前驱物,添加适量的MnCl2.4H2O、SnCl2.2H2O和MnCl2.4H2O、CoCl2.6H2O、CuCl2.2H2O,3 mol/L KOH作矿化剂,430℃反应24 h,分别合成了Zn1-xMnxO:Sn晶体和Zn1-x-yMnxCoyO:Cu晶体。用扫描电镜(SEM)对合成物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Zn1-MnxO:Sn晶体为六棱柱状晶体,直径约为10μm,较大面积显露正极面c{0001},同时也显露负极面-c{0001-}、正锥面p{101-1}、负锥面-p{101-1-}和柱面m{101-0}。Zn1-x-yMnxCoyO:Cu晶体也显露负极面-c{0001-}、正锥面p{101-1}、负锥面-p{101-1-}和柱面m{101-0},{0001}显露面小于{0001-}。X射线能谱(EDS)分析表明晶体主要成分为ZnO,Mn2+、Co2+离子掺杂量超过2%;SQUID磁性测量显示所合成晶体在25 K具有反铁磁特征,高温为顺磁性。

    2008年04期 No.144 908-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 电化学沉积制备二氧化钒反蛋白石光子晶体

    涂圣义;许静;谢凯;李宇杰;梁国杰;李运鹏;

    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向PS胶体晶体模板缝隙中填充五氧化二钒,焙烧去除模板后,在真空度小于10-2Pa,温度510℃下退火12 h,得到具有特定应用价值的二氧化钒反蛋白石(opal)光子晶体。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用X射线衍射分析样品成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电化学沉积制备出的二氧化钒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相变电阻突变数量级在2~3之间,相变温度62℃左右。

    2008年04期 No.144 913-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 地铁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和流阻测定(英文)

    金雪莉;曾令可;

    制备了以陶粒为骨料的多孔状地铁吸声材料。研究不同的陶粒粒径及级配,水灰比,水泥掺量以及掺和料对材料吸声性能和流阻的影响。结果显示:提高小陶粒的掺量,减小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以及掺入一定的掺和料(膨胀珍珠岩,硅灰)对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是有利的。材料的流阻不是越大越好,获得最佳吸声性能和强度的材料时,有一个最佳流阻值,为1,475 Pa.S/m3。该样品的组成为25%水泥(质量分数,下同),75%大尺寸(2.4~4.8 mm)陶粒,外加4.2 g减水剂,水灰质量比为0.3,外掺膨胀珍珠岩占骨料的5%,硅灰占水泥的12%。

    2008年04期 No.144 918-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 EDTA对太阳电池用纳米上转换材料性能的影响

    雷志芳;张晓丹;金鑫;张存善;熊绍珍;赵颖;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Er单掺或Yb、Er共掺的NaYF4纳米上转换材料。研究了螯和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EDTA引起制备的上转换材料颗粒离散化,颗粒基本为球形,粒径约为40 nm左右。X射线衍射的结果表明:EDTA的加入改变了材料的晶相,有助于上转换效率的增强。

    2008年04期 No.144 927-930+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Au/Cd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英文)

    彭子飞;罗彩芹;余军保;徐铸;杜燕云;

    本文制备并表征了Au/CdS几何结构的纳米簇复合物。TEM和尺寸分布图显示,Au颗粒和CdS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6 nm和8 nm,Au/CdS粒径分布较窄且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19 nm。这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和单CdS颗粒一样,在485 nm和543 nm有两处发射峰。从UV-Vis上观察到,CdS的吸收边在470 nm,Au/CdS的吸收谱线上Au的吸收峰消失,吸收边相对于单CdS出现蓝移。

    2008年04期 No.144 93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水热合成NiS2粉晶及Rietveld结构精修

    尚飞;蒋莉;简基康;孙言飞;郑毓峰;

    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二硫化镍粉晶,利用XRD、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使用Rieteveld粉末衍射峰形全谱拟合方法对不同水热反应条件下合成二硫化镍粉晶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用多相全谱拟合相定量分析法对水热合成二硫化镍粉晶中的杂相质量百分比进行了计算,分析了NiS2粉晶的合成机理。

    2008年04期 No.144 936-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过渡层对纳米非晶碳薄膜场发射性能的影响

    张新月;姚宁;王英俭;张兵临;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经研磨处理后的Si(111)面上制备出了纳米非晶碳薄膜。为改善薄膜的场发射性能,在研磨好的Si基底上运用直流磁控溅射法沉积了一层金属过渡层。本文分别选择三种常见金属:钛(Ti)、鉬(Mo)、镍(Ni)来作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用钛作为过渡层时薄膜场发射效果最好,主要表现为开启电场低,同一电场下发射电流大,发射点密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等。利用迭代法计算了钛作为过渡层时制备的纳米非晶碳薄膜的有效发射面积和功函数。

    2008年04期 No.144 942-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碳纳米管场增强因子计算模型的研究

    安博;王六定;施易军;陈景东;

    场增强因子(β)是评价碳纳米管场发射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计算β的模型,分析了各种因素对β的影响。通过对所得β表达式进行比较,总结了不同模型中影响场增强因子的主要因素。

    2008年04期 No.144 946-949+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非手性型单壁碳纳米管的对称性分析

    郭连权;宋开颜;武鹤楠;马贺;李大业;

    碳纳米管有着奇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该性质与其特有的几何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由点群理论出发,分析了非手性型即锯齿型(n,0)和扶手椅型(n,n)单壁碳纳米管所属的点群,并对这两种类型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对称元进行总结。分析出n为奇数与偶数时它分属两个不同的点群。并列举了n分别取6和5时(6,0),(6,6)与(5,0),(5,5)型单壁碳纳米管分别所属的点群为D6h和D5d,并给出相应的特征标表。

    2008年04期 No.144 950-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六方YMnO3多铁性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进展

    郑海务;张大蔚;王渊旭;刘越峰;李天峰;顾玉宗;张伟风;

    六方YMnO3是一种集铁电性与反铁磁性于一体的新材料,具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和优良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六方YMnO3薄膜在制备方法、电学、磁学等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基于其电磁性质,阐述了该薄膜在自旋阀等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最后指出了六方YMnO3薄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2008年04期 No.144 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恒电压沉积SmS光学薄膜

    曹丽云;黄剑锋;马小波;贺海燕;吴建鹏;

    以SmCl3.6H2O和Na2S2O3.5H2O为原料,采用电沉积法在ITO玻璃基板制备了SmS光学薄膜。采用XRD、AFM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沉积电压和热处理温度对于薄膜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S):n(Sm)=4:1,溶液pH值为3.0,沉积电压为10 V以及热处理温度为400℃的条件下,可制备出主晶相为SmS且表面比较平整的薄膜。热处理后薄膜的禁带宽度增加。随着沉积电压的增加,SmS逐渐由金属相向半导体相转变,薄膜的禁带宽度相应地变大。

    2008年04期 No.144 962-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利用稀土尾矿合成Ca-α-Sialon陶瓷粉体的工艺研究

    仉小猛;徐利华;刘明;何芳;孟智敏;

    以包钢稀土尾矿为主要原料,适量氧化铝粉、氧化钙调整组分,原料经12 mol/L盐酸,80℃下酸洗,利用碳热还原氮化法获得了柱状Ca-α-Sialon相。烧成温度1500℃,保温时间6 h,氮气流量0.8 L/min条件下,生成产物中Ca-α-Sialon相含量最高,晶粒生长状况良好。

    2008年04期 No.144 967-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 二氧化硅超微粉微波水热法制备及表征

    申晓毅;翟玉春;孙杨;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氨水为催化剂,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白色SiO2超微粉体材料。通过SEM、XRD、DTA、IR和成分测试等手段对二氧化硅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iO2粉体为白色非晶态球形粒子,粒度分布均匀,样品中含有羟基。在1100℃以下样品耐热性良好;在1100℃开始发生晶型转变,在1200℃时晶型转变完成。

    2008年04期 No.144 973-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单分散性Fe3O4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表征

    李志慧;付乌有;许静;杨海滨;刘冰冰;

    本文以硝酸铁和乙二醇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得到的前驱物经过真空热处理直接得到了单分散性Fe3O4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粒径以及磁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Fe3O4纳米颗粒的粒径增大,并且其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也随之增加。

    2008年04期 No.144 97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景德镇明清以来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

    郑乃章;孙加林;吴军明;吴隽;曹建文;

    本课题以景德镇明清以来低温黄釉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能谱组合、透射电镜等仪器对样品断面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研究了景德镇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演变情况,发现景德镇低温黄釉主要有黄釉下施底釉和黄釉下无底釉两大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底釉的存在对黄釉品质的影响情况。研究得出黄釉与底釉、胎的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铅长石,白釉、底釉与胎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钙长石;同时,还发现民国黄釉表面存在一层细小的烧绿石型黄色Pb2Fe0.5Sb1.5O6.5晶体。

    2008年04期 No.144 981-985+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 BBZS掺杂对BaO-Sm2O3-TiO2系微波介质陶瓷性能的影响

    刘维良;唐春宝;胡元云;李月明;

    利用固相法制备BaO-Sm2O3-TiO2系微波介质陶瓷。通过复合添加氧化物ZnO、CuO和玻璃料Bi2O3-B2O3-ZnO-SiO2(BBZS),系统的烧结温度降至900℃。研究了玻璃料的添加量对介电性能的影响。按BaSm2Ti4O12+1wt%ZnO+1wt%CuO+xwt%BBZS(0<x≤30)配方,当x=25,预烧温度为1100℃和烧结温度为900℃时,有以下的微波特性:其介电常数为εr为60.51,Qf=2256 GHz,τf=1.502×10-5/℃,这种陶瓷材料有望与纯Ag电极共烧,应用到LTCC领域。

    2008年04期 No.144 986-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硫增感对立方体AgCl微晶光电子衰减影响的动力学研究(英文)

    李晓苇;胡延霞;张荣香;赵晓辉;杨少鹏;傅广生;

    本工作利用微波吸收介电谱技术检测了硫增感立方体氯化银微晶光电子的衰减时间谱,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硫增感氯化银微晶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求解由此模型得到的光电子衰减动力学方程,得到了不同增感时间下电子陷阱的浓度和深度,发现随增感时间的增加,电子陷阱的深度保持不变(0.201 eV),而陷阱的浓度发生了变化,即在增感时间为75 min时电子陷阱的浓度为7.5×10-6;在增感时间为60 min时电子陷阱的浓度为3×10-6,这些结论对于其它晶体特性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2008年04期 No.144 991-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B掺杂对平面结构MOCVD-ZnO薄膜性能的影响(英文)

    陈新亮;薛俊明;张德坤;孙建;赵颖;耿新华;

    本文研究了B2H6掺杂流量(B掺杂)对平面结构MOCVD-ZnO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光电性能影响。XRD、SEM和AFM测试的研究结果表明,玻璃衬底上制备的ZnO薄膜具有(002)峰择优取向的平面结构,B掺杂使薄膜的球状晶粒尺寸变小,10 sccm流量时晶粒尺寸为~15 nm。ZnO∶B薄膜的最小电阻率为5.7×10-3Ω.cm。生长的ZnO薄膜(厚度d=1150 nm)在400~900 nm范围的透过率为82%~97%,且随着B2H6掺杂流量增大,光学吸收边呈现蓝移(即光学带隙Eg展宽)现象。

    2008年04期 No.144 997-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溶胶-凝胶法制备ZnO薄膜的特性研究

    肖宗湖;张萌;郭米艳;

    采用Sol-gel法,在普通载玻片上使用旋转涂覆技术生长了具有c轴择优取向生长的ZnO薄膜。用热分析、XRD、SEM等手段对薄膜样品进行了表征。热分析结果表明:二水醋酸锌-乙醇胺-乙二醇甲醚体系Sol-gel的热分解过程与纯二水合乙酸锌的分解过程大相径庭。ZnO薄膜的Sol-gel分解趋于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一步完成。在Si(111)衬底和玻璃衬底上生长了ZnO薄膜,都表现出明显的c轴择优取向生长。对比了不同涂覆层数对ZnO薄膜结构及表面形貌的影响,ZnO薄膜的c轴择优取向生长特性随着涂覆层数的增加而减弱,这是由于ZnO薄膜的生长模式由层状生长向岛状生长转变所致。ZnO薄膜在可见光范围的透光率超过85%。

    2008年04期 No.144 1003-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EDTA作用下可见光诱导合成γ-FeOOH的探讨

    邓娟;陈汝芬;宋国强;魏雨;侯登录;

    本文以FeSO4为原料,添加微量EDTA可见光诱导,空气氧化Fe(OH)2悬浮液,室温(20℃)制备了γ-FeOOH,探讨了各种因素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aOH作沉淀剂,pH值为8.6,在EDTA作用下可见光诱导有利于低晶γ-FeOOH的生成;pH值在8.0~8.6范围内,随pH值的降低,产物γ-FeOOH的晶化度逐渐提高;用NH3.H2O作沉淀剂,可得到粒径较大的筏状γ-FeOOH。

    2008年04期 No.144 1008-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锐钛矿相TiO2纳米棒状晶体的水热合成

    付三玲;张伏;韦志仁;

    以TiCl3为前驱物,在前驱物中添加一定的钛酸钠纳米管,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锐钛矿相TiO2纳米晶体。其工艺参数为:1.0 mol/L KF为矿化剂,填充度为68%,150℃恒温保持24 h。生成的晶体形貌为块状。当添加经400℃烧结过的钛酸纳米管时,合成了棒状锐钛矿晶体,晶体直径约为10 nm,长度约为30~100 nm,最大长径比约为5:1。研究了在前驱物中添加不同的纳米管时对生成物的影响。

    2008年04期 No.144 1012-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微/纳米锌粉两步氧化法制备ZnO的机理研究

    桂阳海;谢长生;张勇;徐甲强;王焕新;

    采用在乙醇溶剂中以H2O2预氧化微/纳米锌粉,再在较高温度下热氧化的方法制备了高质量的ZnO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对制备产物进行了相关表征。根据PBR金属氧化理论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了微/纳米锌粉不同的氧化生长机制,并建立了微/纳米锌粉的晶体生长模型。

    2008年04期 No.144 1016-1019+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无机盐/微结构陶瓷基复合储能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热物理性能

    张仁元;黄金;

    本文讨论了微结构陶瓷/无机盐复合储能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对热物理性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将NaNO2-NaNO3,Na2SO4,Na-BaCO3等无机盐嵌入多孔陶瓷体内的微米级多孔网络中,从而形成显热和潜热复合储能的新型储能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蓄热量大,可以定形且可与流体直接接触换热。文章介绍了混合烧结和熔盐自浸渗两种制备工艺,详细分析了各制备工艺对微结构陶瓷/无机盐复合储能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材料进行了TW、DSC热分析和XRD、SEM显微结构分析,得出不同制备工艺下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其最大值可达:相变潜热92.67 J/g,比热1.54 J/g.℃,蓄热密度240 J/g(ΔT=100℃)。

    2008年04期 No.144 1020-1024+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 超分子化合物[CuCl(4,4-′bipy)]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马天慧;杨春晖;罗玉杰;刘玉敬;朱崇强;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颖的超分子化合物[CuCl(4,4?-bipy)]n,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37733(8)nm,b=1.2711(3)nm,c=1.1403(2)nm,β=94.15(3)°,V=0.54547(19)nm3,Z=4。该化合物含有一维[CuCl]n阶梯链结构。在堆积结构中,弱的分子间C-H…Cl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是控制这个化合物新颖超分子层的最主要因素。

    2008年04期 No.144 1025-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BaTiO3-Nb2O5-Fe2O3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

    蒲永平;杨公安;王瑾菲;杨文虎;

    利用传统方法制备了BaTiO3-Nb2O5-Fe2O3(BTNF)陶瓷,采用X射线衍射仪、电容测试仪、电滞回线测量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添加剂(Fe2O3、Co2O3、Nb2O5)对陶瓷晶体结构、介电性能及铁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b2O5是施主掺杂,易引起晶格畸变,使四方率增大;而Fe2O3为受主掺杂,其可提高氧空位浓度,促进BaTiO3陶瓷晶粒生长。同时掺杂Fe2O3、Nb2O5时,可以相互补偿。当Fe2O3浓度约为0.15%摩尔分数,Nb2O5浓度为0.79%摩尔分数时,陶瓷的介电常数达到4443,温度特性≤±10%,可以满足Y5P瓷料的要求。

    2008年04期 No.144 1029-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Ag掺杂ZnO薄膜光催化降解苯酚的试验研究

    王英连;叶君耀;吴汉水;胡跃辉;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石英玻璃基底上制备出性能优良的Ag掺杂的纳米ZnO薄膜,并通过XRD、AFM和UV-Vis吸收光谱对薄膜的结构及光吸收特性进行表征。以苯酚为被降解物,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O:Ag摩尔比为30∶1的样品催化效果最佳。

    2008年04期 No.144 1033-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醇热合成ZrO2粉末的X射线衍射及拉曼散射特征

    梁晓峰;杨世源;王军霞;

    以氧氯化锆和氨水为反应原料,在醇热条件下进行了合成纳米ZrO2的实验。对甲醇、乙醇、正丁醇介质中合成的ZrO2进行了X射线衍射和激光拉曼散射表征。结果表明,在150℃,填充度为75%的醇热实验条件下合成了晶粒度为纳米级的氧化锆粉体;粉体为由四方相ZrO2和单斜相ZrO2组成的混合物;甲醇、乙醇、正丁醇介质中合成的ZrO2的拉曼活性依次增强;正丁醇中反应时间延长,合成的ZrO2的拉曼活性增强。

    2008年04期 No.144 1037-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快速生长大尺寸KDP单晶

    王波;许心光;王圣来;孙洵;顾庆天;李毅平;房昌水;梁晓亮;冯彧;

    用传统降温法生长了大尺寸KDP单晶,生长速度一般在1~2 mm/d,周期长,风险大。本文采用"点籽晶"快速生长法多次成功生长出了200 mm级的大尺寸KDP单晶,晶体生长速度达到20 mm/d,晶体生长正常。同时,摇摆曲线表明快速生长的晶体有着很好的结构完整性。

    2008年04期 No.144 1042-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人工晶体学报》太阳能电池及相关专业系列论文征稿启事

    2008年04期 No.144 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 下载本期数据